聚焦语文中考 共话复习策略
- 编辑:5moban.com - 18它有利于克服理性至上主义所造成的异化,也有利于克服非理性主义所造成的无序,对于说明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完整的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周易》中有: (一)《否》下坤下乾,《象》云: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论语·子路》云:言必信,行必果。
《周易》中有《大畜》,下乾上艮,《象》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郭象注:居者,不逐于外也。《周易·系辞下》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复》下震上坤,初九云: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此言变化之德,亦称神能之至,《周易·系辞下》云: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象》云: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那么,人与万物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众所周知,孔子之后,儒家两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对这个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人与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为理想,是儒学的基本特征,以自然界的目的性的善即生生之德为最高价值并由人的德性实践来实现,是儒学的基本理念。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从价值上说的,即认为只有人才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和承担者。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主要说明主体同其属性的关系问题,主体是唯一承担者,而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属性。人的尊严即由此而显,人的高贵即由此而明。
从孔子的天生百物到孟子的天之所与我者,这种追本溯源式的思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抓住人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观。人死后,其性与神亦不存在。
对于自然界的动物,现在人们终于说出对不起,误会了这样的话,连科学家也在改变他们对自然、对自然界的生命以及对人类自身的看法。人不仅是自身的立法者,而且是自然界的立法者。人们终于发现,近代科学原理并不是永恒真理,只是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如果说自然界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供人类支配、占有和使用的价值。
所谓自然界的生命物,不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人心与天心的关系是: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脱离自然界,单独从人出发,或从人的本质出发,去求得解决。而是从自然界赋予人的德或性说明人之所以为灵为贵。
这里所说的实践,不是通常所谓认识的实践,即不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从而满足人的利益为目的的实践,而是通过德性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德性的实践,也就是实现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的实践。但人的生命价值归根到底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赋予,而不是来自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不管这个精神实体是上帝还是其他的最高存在。
不要把一切都放到认识的范围内去考察。哲学上则是有机整体论取代了机械论。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哲学早就提出,动物不仅有知有情,而且有类似于仁、义一类的道德行为。[18]《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四、关于投射说与移情说 有一种看法认为,所谓自然界的价值,特别是道德价值,只是儒家将人类社会(封建社会)的价值投射到自然界的结果,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具有这样的价值。其所以不同或高出动物者,在于人有道德意识。性和形毕竟是不同的,对此,儒家也有分析(如朱熹等人)。天即自然界,不是无生命的僵死的存在,它是有生命的,并不断地创造生命,即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生生不息。
而自然界的万物只是供人类占有、支配、控制和使用的对象,无所谓权利不权利。儒学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是很多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正因为如此,他们并没有将人看作万物的统治者,而是将万物看作人类的朋友和伴侣(民胞物与)。[1] 孟子并没有把人看得比动物多么高明和优越,他明确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那么一点点(几希),关键在于人能不能存之,并且不断地扩充它。
先天根据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和实现自己的人性即仁性,以其仁性仁民而爱物。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从存在上说,儒家并不承认有一个形而上的性本体即实体在那里存放。事实上,不同哲学具有不同性质的主体性,而不同性质的主体性则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其意义也不相同。人的主体性是由人性来体现的,人性是由人心来体现的,而人心、人性是由天德、天道赋予的。存心养性,保存和扩充自己的道德心即良知,这才是人之所以为贵者。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出自近代经验主义者之口,这话意味着人对自然界具有无上权力,是自然界的征服者。而自然界的其他存在包括动物、植物,都是物理学、生物学的存在,没有人所具有的这些属性和本质,因而是没有价值的。
它赋予人以控制、掠夺自然界的无上权力,而否定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存权利……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二元论的学说之上的。人类比自然高贵和优越这一传统,不仅在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可以上溯到基督教文化。
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主体性的真正实现者。我们不能从人比万物更优越的眼光,而要从人与万物平等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
也就是从没有生命之物到有生命,从简单生命到有知觉,从有知觉到有道德意识,形成一个生命进化的阶梯。但是,天地生物之心一定要实现为人心,即以人心为天地生物之心的实现,因此,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16]。所谓天命之谓性,这个命字便有目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是人为自然立法而不是相反,也不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价值。
利益的满足并不等于幸福,认识中的自然永远是不完整的。天地自然界是亘古存在的,但是,如果没有人,天地自然界之所以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就无从发现了。
这也就是无人则无以见天地的真正含义。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孕育了人的主体性,但基督教是信奉上帝的,上帝是真正的主体(绝对主体),人则是渺小的、有罪的,人应当皈依上帝,为什么说基督教文化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呢?这也是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按照这种理论,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已经死亡了的自然界,没有任何生命目的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要解决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